硕士研究生

1)培养模式

顺应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较少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和建筑业由劳动密集型向创新驱动发展的社会转变,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科紧密结合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和国家试点学院改革,秉承百年土木“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借鉴欧美一流大学专业学位教育经验,创新并实践了“职业性与学术性高度统一”的全日制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强调学术支撑基础、工程实践能力、工程科学思维并重培养,并将其贯穿于课堂教学、专业实践、学位论文等培养全过程。

2009年以来,实行工程、工学硕士全日制培养双轨并行,逐步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比例,2014年起率先实施全体硕士生按工程专业学位要求招收和培养,为国家培养了一批职业素养好、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复合型人才,有效支撑了中国土木工程的高速发展并逐步屹立于世界强国之列。

 

2)课程体系

将职业性与学术性高度统一的理念融于课程建设,改革教学方法,从知识灌输转向智慧传输,为高素质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在建设包含课程大纲、知识点与知识体系、教学方法改革的“课程档案”的基础上,梳理课程体系,构建了由核心课程、拓展课程和校企联合课程有机组成的架构。核心课程少而精、重原理、重训练;拓展课程广而博、重系统、重实践。

瞄准专业发展前沿,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核心课程群。每个专业方向建设6门核心课程(2门数学、2门力学、2门专业基础);强调课程的核心原理、如何应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原理及其应用的未来发展等。同时,与外语学院、数学系、计算机系等进行跨院系课程建设,通过引入土木工程案例,提升专业基础课程内涵。

在拓展课程建设中,充分挖掘同济大学的学科优势和大型企业的工程实践优势,着力建设校企联合课程。课程既体现学科基础理论,又强调工程性、交叉性以及知识、理论和技能的融合性。如《重大工程案例分析》课程,集国内重大工程项目、集国内重要企业总工、集课内学习与课后参观于一身,深受学生好评。

 

3)专业实践

通过校企联盟建设、试验室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建设,开展分阶段、多模式的专业实践,为课程学习到学位论文架设桥梁,实现职业性与学术性的高度统一。

从传统的实践基地向构筑全方位的校企合作联盟过渡,创建企业用人与高校育人互惠的协同机制,吸引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从培养计划制定、校企联合课程,到企业实践、研究生联合培养、教师践习,构建了一套立体化、全方位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方式,实现了学校培养向企业后延、企业人力资源向学校前伸。

专业实践以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科学思维并重培养为核心,采取多种灵活方式:基于工程的校内导师指导为主的实验室实践,基于企业坐班的校外导师指导为主的企业实践,基于海外企业实习和短期交流的国际导师为主指导的国外实践等。

 

4)学位论文

为规范专业学位办学,明确人才培养的基本准绳,编制了专业学位标准,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知识体系、实践体系、能力要求、素质要求、学位论文、教学条件、标准实现途径等内容,强调学位论文的工程背景以及知识综合性、工程性、科学性和创造性。

作为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指委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教育协作组组长单位,基于同济大学的探索与实践,主持编制了全国工程专业学位“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及专业学位基本要求,在全国高校中推广使用。

 

5)质保体系

在传统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基础上,结合人才培养的新环节、新特点,尤其在专业实践环节,针对性地制修订了质量保证体系,形成了日常监督、定点监督、定期监督和公众监督的闭环质量保证体系。

成立由学院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实践基地管理中心,落实实践教学安排、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学生考核和评价,以及人身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等教育培训。编制了《专业实践手册》,包括实施细则、专业实践流程、项目征询表、实践申报表、实践计划、五方(学校、企业、研究生、导师、企业导师)协议、实践考核表等内容,规范专业实践环节,保证专业实践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