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土木系科自1914年创立之初,就努力培养创新型、国际化人才。系科在首任德籍系主任G. de Grahl主持下,采用了德国的教学体制,注重实践教学。1952年院校调整后,汇聚了一大批学贯中西的大师。改革开放后,土木工程学科不断吸取、融合了前苏联、美国以及英法日等发达国家的教学体系,博采众长,已颇具特色。
土木工程学院不断拓展与美国、英国、欧盟、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已形成了具有同济土木特色的主动型、高起点、多方位、本硕博全覆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体系,合作重点逐步从数量到质量转变。目前,土木工程学院已同境外20多所大学签署了双学位合作协议,与境外40多所大学签署了非学位的学生交流项目,每年举办各类课程学习、暑期学校、联合毕业设计、学术研讨会等交流项目,形成了本硕博全覆盖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拓展了学生的国际视野,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本院学习。2012年,土木工程学院设立了结构工程国际硕士研究生项目,采用全英文教学,具有完备的针对留学生的课程体系。2015年,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科获得上海市Ⅰ类高峰学科资助。为了更好地培养国际一流人才,扩大土木工程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学院设立了土木工程国际博士生项目,目前已具有完整的课程体系,采取全英文授课。2017年和2018年,土木学院成功从教育部申请到了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的土木工程国际博士生培养项目,以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土木基础设施建设,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
2013年,土木工程学院获批了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成立了“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创新引智基地”(即111引智基地)。自2015年起,土木学院先后成立了地震工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风工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工程可靠性与随机力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全球智慧基础设施研究中心、中比工业化建造联合实验室。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科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土木学院目前是国际实验结构工程学会秘书处、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中国团组和中奥隧道与地下工程研究中心的常设基地。土木学院教师任国际重要学术组织的主席、副主席或秘书长 22 人次(如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主席、国际结构安全性与可靠性协会主席、国际地质灾害与减灾协会主席、国际实验结构工程学会副主席、国际风工程协会秘书长等),国际高影响力期刊主编/副主编16人次、编委49人次。近五年,土木学院主办/承办国际会议78次,教师做国际会议大会报告/特邀报告176次,10人次获ASCE纽马克奖、德国洪堡研究奖、德国海因茨·迈耶-莱布尼茨奖、IStructE世界结构大奖等国际大奖,同济讲座教授Pol D. Spanos和Herbert A. Mang先后获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奖,Spanos教授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吕西林教授获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纽马克奖”
李杰教授获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弗洛伊登瑟尔奖章”
朱合华教授获德国洪堡基金会洪堡研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