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系科的初创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4年11月,日本帝国主义攻占青岛,取代德国在青岛的殖民统治,德人开办的“德华特别高等专门学堂(Deutsch-ChinesischeHochschule)被迫停办,该校一些教师和43名学生转来上海德人开办的同济医工学堂,学堂于是年秋为转来的30名土木科学生在工科内增设土木科,成为同济土木系科的开端。
1914年青岛德华特别高等专科学堂旧址
旧址(现为青岛铁路局办公用房) 旧址侧面
青岛市人民政府所立碑文 青岛市旅游局、文化局所立碑文
德文医工学堂的工科教室(1916年) 德文医工学堂的木工所(1916年)
德文医工学堂的土木模型陈列室(1916年)德文医工学堂工科同志会. 图中一排右五会长叶鼎(1916年)
吴淞时期
1917年学校由市区迁往吴凇,并购地自建校舍。1927年8 月29日定名为“同济大学”。
1922年落成的吴淞校舍主要建筑之一-大礼堂和工科教室
工学院学生建筑结构实习(1934年) 1923年土木科二年级学生欢送德籍教师欧白蓝先生回国时的合影
土木系学生测量实习队(1928年) 测量实习(1923年)
铁工厂(1928年) 学生在进行木工实习(1928年)
材料实验室(1928年) 工学院水利实验场
抗战时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抗战8年,六次迁校。一迁上海市区,二迁浙江金华,三迁江西赣州,四迁广西八步,五迁云南昆明,六迁四川李庄。
从赣州到八部迁校途中 昆明时期的校舍
1942年,土木系毕业生与老师在李庄东岳庙工学院门前合影 李庄时期的工学院(设在东岳庙)
复员回沪
1946年复员返沪工学院落住在其美路(今四平路)一个中学校内(今校本部)。
工学院大门
返沪后的工学院(今四平路同济大学本部) 工学院同学在进行设计
上海解放学校新生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学校焕然一新。一方面参加各项政治活动;一方面制定新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适应时代要求。
1949年6月25 日,同济大学师生兴高采烈,庆祝接管
“欢庆开国,保卫世界和平”大游行,这是工
学院队伍前导的和平女神。
文远楼(1953年),现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办公教学楼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岩土大楼(1987)现为地下建筑与工程系所在地 桥梁馆(2002)现为桥梁工程系所在地
有历史意义的“一・二九大楼”,现为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办公教学楼 工程结构静力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