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同济土木学子,夜空中最亮的星
发布时间:2022-04-12 

来势汹汹的疫情或许暂时打乱了我们的生活节奏,但击不溃同济土木人凝聚起的坚不可摧的强大力量。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学子们坚守在学校、在社区、在工作岗位上,有一份光,发一份热,诠释着同济土木人勇担时代重任的使命与担当。

他们以充分的管理能力在铁岭校区召集志愿者队伍建立信息公告栏,以饱满的青春热情主动请缨战斗在社区楼宇开展服务工作,以精湛的编程技术有效解决镇上1400余人健康云核酸检测登记困难。他们坚守在社区,在楼宇,在乡镇,他们好似那夜空中最明亮的星星,夜色难免微凉,前行必有曙光。打不倒我们的疫情,终将使我们更强大!

核酸检测双重保险 确保不落一人

陈子璇

中共党员

2018级土木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

图片

临时电子证件

如何能快速确认铁岭社区近千名学生全部完成了当日的核酸检测?同学们开始了创新探索。

图片

在日常核酸检测的人数统计工作中,土木工程学院博士生党员陈子璇发现,原有的“由同学们向楼层长汇报、楼层长汇总后向楼长汇报”的形式存在反馈不及时、统计过程耗时耗力的问题,难以快速确认铁岭社区近千名学生是否全部参与了当日核酸检测。为此,陈子璇牵头相关骨干同学一起连夜开发了核酸扫码登记系统,制作了含有铁岭社区近千名学生基本信息的条形码——“同济大学铁岭社区临时电子证件”。在核酸检测现场,扫描学生手机端的条形码,管理软件对检测人数进行实时监测,同时对未及时检测的同学进行精准提醒,确保同学们“应检尽检、不落一人”。

图片

新系统投入使用后,优化后的登记流程极大地提高了社区核酸检测的效率,得到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凝聚着学子智慧和汗水的“铁岭方案”也正向其他校区推广,目前已帮助沪西校区完成了1233个电子证件的制作,彰武片区的类似方案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中。

图片

核酸检测个人档案库

在连续进行十多次核酸检测后,如何及时收取铁岭社区同学的核酸截图成为困扰着各位楼层长的难题。土木工程学院博士生党员马腾同学敏锐捕捉到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巨大风险,连夜搭建程序,建立了铁岭路社区学生核酸检测结果档案,根据楼宇、楼层、学号一一对应,并且实现了随着每一次核酸检测自动更新。楼层长只需要在档案的基础上进行二次核对、查漏补缺即可。核酸个人信息库的搭建,在减少楼层长工作压力的同时,为铁岭路社区“应测尽测”工作提供了第二重保障。

疫情就是命令 行动方显担当色

马腾

中共党员

2020级土木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

同济大学学生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图片

“最开始接到校团委的电话让我回铁岭做核酸志愿者组织者时,我没有想过我要面对什么,只有一个想法,我要在半小时内逆行回到铁岭社区。自9号之后每天都有新的情况,让我深刻的感受到“疫情就是命令”这句话。在面对新的情况时要求铁岭迅速做出反应以克服困难,既维护“准封闭管理”秩序,又保障大家的生活。这时候不由得你想太多,我已经忘记了为什么要我来做这件事,只知道这些事应该做。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学生骨干,当需要你承担这个责任时,你就要顶上去,也必须要能顶住。”

在4月11日学校准封闭命令下达后,马腾同学在10分钟之内完成了铁岭路社区楼宇负责人队伍构建,在1小时内组建起了覆盖5栋楼,140人的志愿者队伍。马腾同学作为铁岭社区学生负责人,凭借着冷静沉稳的判断、强而有力的沟通,成为了学校与铁岭社区间沟通的桥梁。在马腾同学的统筹下,铁岭社区志愿者队伍分工明确、运行有序,承担起了订餐、送餐、执勤、核酸秩序维护的日常工作。为了在准封闭期间克服铁岭社区没有食堂的“先天不足”以及不能订购外卖的防疫管理要求,马腾同学积极对接各职能部门老师,协调志愿服务队与后勤等学校各方面力量共同协作,保障铁岭学生“有饭吃”,累计订餐35000余份。为了保证在核酸检测中不漏掉任何一位铁岭社区的学生,马腾同学凭借着过硬的专业技术和背景知识,编写程序,自动化建立起5栋楼、85层、1044位同学的核酸检测档案,并随着检测次数不断补充更新。

图片

由于铁岭社区距离主校区较远,在封楼管理后存在信息不畅的问题。在同学们迷茫和焦虑的时候,在同学不停询问防疫政策和物资供应情况时,马腾同学极具洞察力的发现了其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并着手搭建《铁岭公告栏》线上共享文档,围绕针对社区内学生广泛关注的疫情动态,学校政策,就餐、物资、就医等核心问题第一时间更新消息,通过楼宇群向同学们“广而告之”公开,《公告栏》4月13日上线,已经覆盖铁岭全部学生,至今1368人关注,累计浏览10419次。

在过去的21天里,马腾同学作为学生骨干,在积极配合学校防疫政策的前提下,始终把铁岭社区学生的需求放在工作的第一位。他用严谨、负责、认真的态度,积极、热情、真诚的完成了工作,让每一位身处铁岭社区的同学倍感安心、安定与信赖。

马腾同学说:“希望疫情早日过去,大家能回归往日的生活”。

校务志愿双肩挑 坚毅本色不动摇

王奕霖

中共预备党员

土木学院2019级本科生第四党支部

现任学生校务助理

图片

学校进入准封闭状态后,作为学生校务助理的王奕霖参加了3月14日由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校长陈杰及党委副书记彭震伟等校领导出席的校园封控管理期间学生代表座谈会。在会上结合自封闭来的学习生活感受,就学校重要信息发布、志愿者队伍建设、医疗就诊、物资供应等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此后每日,校务助理们负责把战疫“济”时通汇总形成报告上交学校。

在得知了他所住的楼宇紧急封闭管理的消息后,王奕霖和土木工程学院2019级学生张虎、陈建翔、马伟明、杨博和张开贺一起主动向社区辅导员报道,表达想要参与紧急封闭楼宇志愿活动的意愿。

六名2019级同学与两位社区辅导员、六位网格员通力协作,不仅迅速完成了楼内餐食的分发,及时将热气腾腾的饭菜送到了每一位同学手中,而且高效有序地完成了两次核酸检测的组织工作,确保检测现场井然有序,保证紧急封闭楼宇内全体学生应检尽检,不漏一人。

除此之外,他们充分发挥了土木学子统筹规划的思想,快速建立了各楼层同学洗澡、扔垃圾以及志愿者招募的制度,让楼内同学们的生活逐渐回到正轨。

图片

除了参与日常的志愿活动外,在土木工程学院招募四平路主校区的志愿者时,王奕霖同学参与并负责了所有志愿者的招募工作。前一天晚上接到招募志愿者的通知后,工作组的老师们和同学们迅速响应,建立报名文档、创建微信交流群、拟写通知和志愿者注意事项、通过各种途径招募志愿者,王奕霖同学和其他志愿者们有条不紊、逐一完成了工作。

图片
图片
图片

王奕霖同学说:“作为一名志愿者,身临学校防疫工作一线,我被土木学子们在疫情面前同舟共济、不惧困难、共克时艰的精神深深打动,更被土木人在关键时刻的责任与担当所感染。我相信坚持下去,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

战斗号角吹响 亮剑付诸行动

杨奕

入党积极分子

土木工程学院2019级本科生

图片

4月1日晚,四平路校区部分楼宇实施预防性临时封闭管理。“社区吹哨、党员亮剑。”楼内学生社区迅速成立临时党支部,同百余名志愿者一起,坚守岗位。他们平均每天只休息四到五个小时,他们以点滴力量汇聚成抗击疫情的强大能量,他们牢牢守护楼内每一位同学的安全与健康。

图片

临时党支部成立后,广大党员同学纷纷响应,立即加入到志愿服务工作中。“我是党员,我可以!”的精神,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位同学。

土木工程学院2019级本科生、入党积极分子杨奕同学主动请缨,穿上“大白”全天候担任志愿服务工作。在做好自我防护的基础上,他和临时党支部的党员骨干齐心协力,早、中、晚三班不停歇地联络调度志愿者,按时将一日三餐送达千余名同学的寝室门口、协助全楼近三百间寝室打热水、回收垃圾,最大限度地解决同学们的生活需求。此外,他还参与组织分发抗原,维持核酸检测的现场秩序等各项工作。

4月5日,身着“大白”坚守在志愿服务工作岗位上的杨奕接到了党支部党员发展对象答辩的通知。在紧张忙碌的志愿服务工作间隙,他采用手机线上视频参与的方式参加此次答辩。

图片

视频中,杨奕讲到:

“党有号召,我必行动。每一名入党积极分子,都要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身边先锋党员的感召下,我们青年人应该团结一致,心怀信念,听从党组织的召唤,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发光发热。这次抗疫志愿者的经历让我感受到抗疫工作的繁琐和不易,体会到一线工作人员的艰辛,更让我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入党的初心与使命,深刻明白作为一名青年大学生的责任和义务。同舟共济,共克时艰,青年志愿者在路上!”

图片

参加发展对象答辩会的本科生第二党支部书记张昂老师同样身着“大白”,奋战一线,他充分肯定了杨奕冲锋在前、勇担责任的精神与担当,并表示:“感谢党组织把我们团结在一起,我们是一群人在战斗,是一群心中有光的人在拼搏,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小胜赢大胜,同心抗疫,坚决打赢校园疫情防控战!”

图片

技术服务基层 弘扬实干本色

李思同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建筑工程系2021届硕士毕业生

现任上海市选调生

图片

1个人、1张表、3台电脑,5个小时将1400余人的信息录入健康云并生成二维码。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2021届硕士毕业生,现为上海选调生的李思同,用一个下午的时间,敲代码、写程序,制作了健康云核酸登记二维码自动生成程序。从此,老人们的核酸登记二维码无需再让志愿者一条条手动录入,极大提高效率,现已推广近百个村居。

用编程代码解决老人核酸登记难题

3月15日,上海选调生李思同接到青浦区练塘镇通知,其所在东淇村将于3月20日进行全村的核酸筛查工作。“年轻人大多去了城区,村里人以老年人为主”,摆在李思同面前的难题是,如何解决全村超800名老人的健康云扫码登记工作。

老人们要么不会用或没有手机,要么手机是老年机,让他们自己用健康云核酸登记很难。当天,李思同和同事们一起用起“笨方法”,他们用自己的健康云中的“非本人”功能,一位一位地替老人登记,“要录入的信息不少,身份证、住址、姓名之类的信息很繁琐。”

李思同算了一笔账,一个人在很熟练的情况下,手动录入一位老人的信息大概需要一分钟,一个村如果有1000个人,就需要两个人连续不断地录入至少9个小时。“效率太低了。”

李思同想起了编程,看到了这件事自动化的可能性。想法产生后,李思同立马付诸实践,当天下午就回到办公室撰写编程。几个小时后,程序编写完成并成功运行。现在给老人生成核酸登记二维码,只需要准备好村委本就有的“人口信息表”,该程序就能模拟一位熟练操作人员运行工作,自动点击下一步,40秒就能运行生成一个预约登记码。

东淇村总共1400多人(包括年轻人)的核酸登记码,只需要1个人、1张表、3台电脑,5个小时左右便能完成。

推广到上海4区近百个村居

3月17日,李思同把自己开发的程序分享到了选调生微信群里。这件事很快就在练塘村居群里传开,张联村、双菱村、泾花村、蒸浦村、湾塘和小蒸居民区纷纷于线上线下讨教经验,蒸浦村在半日内便成功自动生成几百位老人的二维码。也有不少村居学习经验做法,表示“要为以后的工作早做打算”。现在,青浦、嘉定、闵行、浦东等区的近百个村居都已经在使用这个程序。

李思同表示,他还将持续优化程序。比如,目前二维码生成的成功率并非100%,还需要人工检查和部分补充生成。

总有一面旗帜引领在前

总有一群人夙兴夜寐

总有一些坚强的脚步踏实留印

总有一幕幕动人的场景悄悄上演

点点星芒终汇成海

如期而来的不只有春天

还有爱与希望!

上下同欲者胜 同舟共济者兴!

来源: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编辑: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