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坛背景
为推动国内外地下空间领域的学术交流与科技进步,Underground Space编辑部特设立“地下空间论坛(Underground Space Forum)”,遴选和邀请Underground Space期刊作者围绕论文成果和相关问题进行演讲,构建一流学术交流平台,推动地下空间相关学科和产业的发展。
第三期地下空间论坛将于2024年12月14日在线上举行,论坛嘉宾为北京交通大学张顶立教授和宁波大学夏才初教授。欢迎广大专家和学者参加!
论坛时间:2024年12月14日 9:30-11:00(北京时间)
线上链接:854205066 (腾讯会议)
三、联系人
联系人:任非凡 13816589810
四、会议注册
本论坛免费注册,请扫描下方二维码进行登记。
五、论坛日程
时间
活动
9:30-9:35
开幕式
张锋 教授,同济大学
9:35-10:05
论坛报告:隧道刚度设计理论与大变形灾害协同控制方法
张顶立教授,北京交通大学
10:05-10:15
讨论
10:15-10:45
论坛报告:GZZ岩体强度准则在隧道和地下工程中的应用
夏才初教授,宁波大学
10:45-10:55
讨论
10:55-11:00
闭幕式
六、特邀报告专家及报告简介
专家简介:张顶立,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隧道设计理论、安全控制方法与建造技术方面的研究与工程实践,作为首席科学家或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了国家863、97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和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创立了隧道刚度设计理论与协同控制方法,针对不同工程场景创建了协同控制关键技术体系,为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安全建造与可靠服役提供了重要支撑。
报告题目:隧道刚度设计理论与大变形灾害协同控制方法
报告摘要:针对隧道施工引起围岩应力转移的基本特征,揭示了围岩结构层的形成机制,建立了复合围岩结构模型,通过结构层稳定性的分析可获得结构层变形控制目标以及相应的围岩荷载;建立了围岩与支护结构的动力学模型,获得了围岩变形的刚度表达式,由此揭示了围岩与支护关系的本质,针对围岩结构层稳定性的控制要求,创建了刚度设计的系统理论与方法;提出了隧道结构体系的协同控制方法,实现了支护与围岩系统的最优化设计。针对大跨隧道复杂围岩条件,建立了锚固体系与围岩结构层的协同控制方法;针对川藏铁路隧道围岩大变形特点,首次提出了大变形灾害的理念,创建了隧道围岩大变形灾害控制的系统理论与方法,实现了科学化与定量化控制,实际应用后效果良好。
相关论文:Dingli Zhang, Zhenyu Sun, Qian Fang. 2022. Scientific problems and research proposals for Sichuan–Tibet railway tunnel construction, Underground Space, 7(3): 419-439. (DOI: 10.1016/j.undsp.2021.10.002).
专家简介:夏才初教授,宁波大学岩石力学研究所副所长,土木工程与地理环境学院特聘院长,原同济大学教授(2001-2020),博士生导师,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深地储能分会发起人、测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含科学仪器专项和重点项目各1项),主持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科技部、交通运输部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EI论文200余篇、SCI论文80余篇。获省部级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6项。出版专著5部,编著系列教材6部,被数十所高校采用。是我国能源地下结构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是我国压气储能地下洞室研究的首创者,专著《压缩空气储能的地下岩石内衬洞室关键技术》受到学术界和工程界的广泛关注和参考使用。
报告题目:GZZ岩体强度准则在隧道和地下工程中的应用
报告摘要:本报告介绍报告人团队近几年在隧道与地下洞室力学分析方法方面开展的工作,内容包括:(1)广义章-朱岩体三维强度准则(GZZ准则)及其优势,基于该准则的隧道围岩力学解析理论和方法;(2)基于GZZ强度准则的软岩隧道大变形计算方法,以及基于该方法考虑超挖的大变形隧道围岩修正特征曲线(GRC);(3)软岩大变形隧道的预留变形量设计方法;(4)GZZ强度准则的拓展应用:在寒冷地区隧道冻胀力计算、压缩空气储能地下洞室围岩力学响应中的应用。
相关论文:Chen Xu, Caichu Xia, Changling Han. 2021. Modified ground response curve (GRC) in strain-softening rock mass based on the generalized Zhang-Zhu strength criterion considering over-excavation, Underground Space, 6(5): 585-602. (DOI: 10.1016/j.undsp.2021.07.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