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历史沿革  土木大事记

1914年

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停办后,教师德士烈、白德林等及43名学生转来同济医工学堂。转来的学生中有30名工科土木专业学生,同济医工学堂为他们在工科内增设土木科。

  

1930年

改土木科为土木工程系。

  

1932年

12月12日,教育部批文到达,同济大学工学院高等测量系正式成立,成为当时国立大学中唯一的测量系。

  

1935年

1月,高等测量系更名为测量系,全称为同济大学工学院测量系。

  

1937年

上海“八一三”事变后抗战爆发,学校开始六次迁移。

  

1946年

4月,学校从李庄陆续回迁上海。

  

1947年

6月25日,人民政府正式接管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工学院大地测量研究所成立。

  

1951年

8月光华大学、大厦大学土木系共338人并入同济大学。

  

1952年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系的水利组调整到南京华东水利学院。

8月,交通大学、大同大学、圣约翰大学、震旦大学、之江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中华工商专科学校、上海市工业专科学校、华东交通专科学校等9所院校的土建系科调整到同济大学。在这个基础上,同济大学组建成立了新的土木系科。

在结构系内创建“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

组建地质土壤地基教研组。

  

1954年

3月,成立桥梁与隧道教研室。

4月,桥梁与隧道专业与教研室划归公路系,公路系改为道路与桥梁系(道桥系)。

  

1956年

5月,测量系调至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大地测量研究所随同前往。之后建制缩编为测量教研室。

6月,学校新设建筑工艺系,相关学科调出结构系。

  

1957年

9月,建筑工艺系并入结构系。

  

1958年

年初学校撤销建筑系,建筑学专业并入结构系,结构系更名为建筑工程系。

学校新设了建筑材料及制品系、建筑机电及设备系、水工及地质基础系和数学物理及工程力学系,刚并入结构系不久的建筑工艺系以及材料、建筑机械、地基、基础、物理和力学等学科遂于6月从原结构系中调整到新设的系。

成立水工系,分设水工结构、陆地水文、地基基础、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四个专业和相应的专业教研室。

铁路系与道桥系合并成立铁路、公路及桥梁工程系(路桥系)。道路桥梁与隧道专业分为桥梁、隧道与地下铁道2个专门化,桥梁专门化改为“桥梁工程”专业。

  

1959年

7月,测量专业划归水工建筑系,并更名为测量地质地基系,简称勘测系。

交通部交通科学研究院与同济大学联合成立上海公路工程研究所,内设桥梁研究组和道路研究组。

  

1960年

2月,在路桥系内组建地下建筑工程专业,成立地下建筑工程教研室。

成立同济大学工程结构研究所。

  

1962年

地下结构实验室成立。

   

1963年

学校重新组建建筑系,其相关学科调出建筑工程系。

地下建筑工程专业从路桥系调入勘测系。

   

1964年

测量专业从勘测系调往城建系,并将勘测系改名为地下工程系。

国家科委批准建立结构理论研究室。

  

1966年

建筑工程系改变为建筑工程系井冈山革命委员会。

  

1970年

同济大学革命委员会撤销原建筑工程系的建制,另成立同济大学“五七公社”。

招收桥梁专业第一届工农兵学员(四年制本科)。

铁路专业和道路专业均改为连制,桥梁教研室老师分散编入各连队。

   

1972年

学校开始恢复正常教学秩序。

海洋地质专业从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调入同济大学地下工程系。

自该年起至1976年,地下系招收学制三年的工农兵学员。

  

1973年

铁路专业调至上海铁道学院,铁路、公路及桥梁工程系改称为公路与桥梁工程系(路桥系),恢复桥梁工程专业教研室,后又与道路工程专业合并成为道路桥梁教研室,设城市道路与桥梁专业。

  

1977年

恢复高考后,开始从应届和历届高中生中招收大学生。

6月,测量专业重新调入地下工程系。

11月,“五七公社”撤销,建筑工程系恢复原建制。

  

1978年

6月,教育部批准成立同济大学结构理论研究所。

恢复路桥工程系和桥梁教研室。

测量专业开始招收测量专业硕士研究生。

  

1979年

成立李国豪科研组,隶属结构理论研究所,开始桥梁抗震、桥梁抗风和桥梁电算方向的研究。

  

1980年

建筑工程系更名为土建结构工程系。

   

1981年

5月,恢复测量系,全称为同济大学测量系。

11月,结构工程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点和博士点。岩土工程专业被批准为硕士点。

  

1982年

9月土建结构工程系更名为结构工程系。

桥梁教研室、桥梁试验室及桥梁工程专业调入结构工程系。

地下建筑工程教研室、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教研室及相应实验室并入结构工程系,撤销地下工程系建制。

成立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系,简称地质系。

结构工程系下成立土力学研究室。

由国务院学位办公室批准设立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硕士点。

  

1983年

获工程测量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成为全国首批获此授予权的单位之一。

  

1984年

批准设立岩土工程专业博士点。

  

1985年

5月,学校设立岩土工程系及岩土工程研究所。

7月,成立桥梁设计室。

组建工程结构研究所,与结构工程系实行系所结合。

批准设立土木水利学科(含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结构理论研究所分为工程结构研究所、岩土力学研究所和结构理论研究所,工程结构研究所与建筑工程系结合,结构理论研究所与力学系结合,岩土力学研究所并入地下建筑工程系。

  

1986年

5月,岩土工程系更名为地下建筑与工程系。

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我校有权授予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学科型硕士学位。

结构工程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1987年

7月在结构工程系的基础上建立结构工程学院,下设土建结构工程系、建筑工程系、桥梁工程系和工程结构研究所四个系所。

撤销李国豪科研组,成立桥梁研究室、桥梁教研室、桥梁试验室和桥梁设计室。

岩土工程被评为全国首批重点学科。

  

1988年

5月国家计委批准在同济大学建立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挂靠结构工程学院,主要从事结构工程抗震和抗风研究。

从该年起至1990年,桥梁与隧道工程方向从结构工程学科中分出,设立桥梁与隧道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及属于“铁路、公路和水运”一级学科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989年

土建结构工程系和建筑工程系重新合并,定名为建筑工程系并沿用至今。

  

1990年

10月,获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大地测量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1年

增设岩土力学专业硕士点,与岩土工程专业硕士点合并。

  

1993年

获地籍测量与土地信息学硕士学位授予权,成为全国首批获此授予权的单位之一。

测量系更名为同济大学房地产与测量工程系。

  

1995年

地下建筑工程专业、岩土工程专业与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专业合并,按宽口径专业——建筑工程专业进行招生。

原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教研室、土力学研究室和土动力学研究室合并为土力学和基础工程教研室及土动力学与软土工程研究室。土力学实验室、土动力学实验室和地下结构实验室合并为岩土工程与地下结构实验室。

开始招收大地测量学博士研究生。

  

1996年

1月,撤销房地产与测量工程系,分别成立测量与国土信息工程系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系,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系划归管理学院。

7月,上海城建学院市政工程系桥梁教研室及其所属公司并入桥梁系、公司改为“上海同济桥梁市政工程技术服务公司”,作为系办产业。

8月,上海城市建设学院和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并入同济大学,城建学院的建筑工程系和建材学院的土木建筑工程系遂并入同济大学的建筑工程系。

成立城市工程地质教研室和环境地质研究室。

  

1997年

9月结构工程学院扩大为土木工程学院,辖桥梁工程系、建筑工程系、地下结构与工程系和工程结构研究所4个系及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

  

1998年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更名为地质工程专业。

在地下建筑与工程系成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教研室。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硕士点更名为地质工程硕士点。

学院获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

测量系正式划归土木工程学院。

结构理论研究所并入土木工程学院。

  

1999年

岩土工程专业被教育部列为“特聘教授”设岗单位。

测量工程专业更名为测绘工程专业。

工程结构研究所与结构理论研究所合并,组建为土木工程学院下辖结构工程与防灾研究所。

  

2000年

4月,上海铁道大学与同济大学合并。

7月,桥梁工程,结构工程和岩土工程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学科,其中桥梁工程被评为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教研室与土动力学与软土工程研究室合并,统称为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教研室。

  

2002年

2月,土木工程学院地下建筑与工程系隧道及地下工程研究所成立,下设隧道及地下工程一、二、三、四室。

城市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研究所成立。

9月,教育部再次评选“岩土工程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评选名次名列第一。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教研室改制为地基基础工程研究所。

  

2003年

3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从中国地质科学院正式调入同济大学地下系。

8月,地质工程学科申报博士点成功。

11月,在土木工程一级博士点的基础上,增设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博士点。

  

2004年

6月,撤销岩土微结构研究室,成立城市工程地质与工程环境效应研究室。

  

2005年

1月, 教育部发文批准成立“教育部城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联合研究中心”。 同月12日,批准成立同济大学岩土工程重点实验室。

桥梁工程学科被列入国家“985工程”二期资助的“城市建设与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学科建设平台,投入6000万经费建设多功能地震模拟振动台组。

  

2006年

11月水利工程系成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研究室划出地下系,并入水利工程系。

  

2007年

3月,批准建设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8月,土木工程被评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Copyright © Civil Engineering Academy Museum of Tongji University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史馆

 联系电话:021-65989877   邮件:limintj@tongji.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