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史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院史研究  文化研究  教师访谈记录
叶书麟老师访谈
发布时间:2012-05-16        浏览次数:4979

 

采访主题:杰出校友叶书麟教授访谈

采访目的

为迎接同济大学105周年校庆和2014年土木工程学院100周年院庆,土木工程学院进行院史馆建设的初期工作。院史馆建设包括杰出校友访谈活动, 通过老教师访谈、老教师与年轻学者、学生的对话等方式对同济的土木系科的发展历程进一步进行梳理、对同济的土木办学传统、精神进行进一步的凝练,也为学校留下一些珍贵的视频资料。

采访相关背景

叶书麟教授,男,1928年4月生,上海市人。1951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曾任同济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系副主任、研究所副所长、函授学院副院长、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理事,上海市建委科技委委员,《地基处理》编委会副主任,《岩土工程师常务编委》。长期从事岩土工程的教学和科研,研究方向为地基处理和托换技术。
    主要研究成果有:“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获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1992年建设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主编《基础工程学》获1992年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主编《地基处理手册》获1990年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中国桩与深基础工程理论与实践》(英文版)获1993年建设部优秀建筑科技图书一等奖;“碎石桩加固沿海软土的试验研究”获1991年中国建筑学会工程勘察学术委员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出版著作有:《地基处理》、主编《基础工程学》、《地基处理手册》、《基础托换技术》、《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名词》、参编《软土地基理论与实践》、《上海建设1986-1990》、《土木建筑工程词典》,译著有《基础工程手册》、《岩土工程》、《软粘土工程学》。发表论文30余篇。

采访时间

2012年4月19日

采访地点

同济新村

采访对象

叶书麟教授

采访形式

现场采访(DV拍摄、录音)

采访问题

1.叶老师,据说您只带了6个学生,后来这6位学生都成为了相关领域的专家。您当时带这么少的学生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答:我认为带研究生要求有实践,要让学生真正学些到东西。然而要实践就要求实验仪器,由于当时学校实验条件有限,经费没有,很多仪器都需要自己购买。其次做相关的实验也需要工程上相关的需要。所以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后来我打了个报告给上海市建委,我对他讲我有几个地基处理的办法,可以写入上海市的规程。后来我就组织写了规范。我一定要给学生言传身教,看到学生的成长,自己也会很欣慰。

 

2.在同济任教期间,您印象最深得参与的工程项目或者教学活动有哪些?

答:51年调整院系的时候,我去搞钢筋混凝土;到58年大跃进的时候要大办农业,我就去搞水工结构;到第二年的时候,成立了地基基础专业,我又被调去做地基基础了。教学方面我感觉,同济每年毕业这么多学生,同济的校友很多很多,对母校的教师感情也很深,我感觉做老师是很光荣的。工程方面,我以前也搞过很多,学校里的文远楼啊,南北楼啊等等都是我参与设计的,还有南北楼下面大的梯形教师下面的地下室也是我设计的,当时还有防空、防炸弹的要求。这个工程在当时的时候是上海市没有的。还有一个是文革时期,我去一个民营设计院,设计一个焦炉基础设计,由于焦炉的温度达到1000度以上,设计比较麻烦。于是我去学校图书馆翻阅文献,终于翻到一本苏联的焦炉设计规范。还有一个是做地下沉井,过去设计的地下结构都是圆的,但为了备战的要求,这个地下结构要设计成长方的,其它设计院都不会搞,就交给同济搞。学校又叫我去搞,我那时候也是一股勇气啊,结合当地的工程师,完成了任务,很成功。

 

3.您对同济的学生有些什么教导和希望?请给我们这些后辈学生一些寄语。非常感谢您。

答:我感觉学生毕业以后不等于毕业以后就万事大吉了。我看到很多学生考进来时很不容易的,但进了校门后就放松了。学生一出校门后不能放松,路还很长,何况现在社会发展的很快很快,不能有所懈怠,时代在进步。同时健康也很重要,比如电脑有辐射等等,所以大家要勤奋,但要有个度,要在身体健康的范围内。

 

采访札记

我很荣幸能采访叶书麟老师,通过一个下午的采访,我所了解到的叶老师,是一位一生都致力于学术研究的长者,年过八旬,追求却纯粹、简单而又执着。这种追求,这份执着,透过采访向我们展示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的主线。

叶老师1928年4月生于上海市。1951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曾任同济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系副主任、研究所副所长、函授学院副院长、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理事,上海市建委科技委委员,《地基处理》编委会副主任,《岩土工程师常务编委》。现任同济大学教授。
长期从事岩土工程的教学和科研,研究方向为地基处理和托换技术。
    主要研究成果有:“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获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1992年建设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主编《基础工程学》获1992年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主编《地基处理手册》获1990年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中国桩与深基础工程理论与实践》(英文版)获1993年建设部优秀建筑科技图书一等奖;“碎石桩加固沿海软土的试验研究”获1991年中国建筑学会工程勘察学术委员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出版著作有:《地基处理》、主编《基础工程学》、《地基处理手册》、《基础托换技术》、《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名词》、参编《软土地基理论与实践》、《上海建设1986-1990》、《土木建筑工程词典》,译著有《基础工程手册》、《岩土工程》、《软粘土工程学》。发表论文30余篇。

这些经历我们都毫不质疑——因为在下午近两多小时的采访过程中,和叶老师进行得更多的是学术问题的讲解和探讨,而不是客套的官方对话。叶老师端坐在沙发上,没有喝水,也几乎没有停顿休息,而且越讲越兴奋。这份热情让我们两个后进学生相形见绌,深感惭愧。

叶老师说,我感觉学生毕业以后不等于毕业以后就万事大吉了。我看到很多学生考进来时很不容易的,但进了校门后就放松了。学生一出校门后不能放松,路还很长,何况现在社会发展的很快很快,不能有所懈怠,时代在进步。同时健康也很重要,比如电脑有辐射等等,所以大家要勤奋,但要有个度,要在身体健康的范围内。

                                                                  文/董鉴

 

 Copyright © Civil Engineering Academy Museum of Tongji University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史馆

 联系电话:021-65989877   邮件:limintj@tongji.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