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史研究
|
杨林德老师访谈
发布时间:2012-05-16
浏览次数:2566
采访主题:杰出校友杨林德教授访谈 采访目的 希望能从杨教授与同济一同经历的风风雨雨中了解我们的过去,并得到杨教授对我们年轻一代的寄语。 采访背景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成立100周年,暨土木工程学院院史馆成立 采访时间 2012年4月11日星期三 采访地点 同济大学岩土楼702 采访对象 杨林德教授 采访形式: 现场采访(DV拍摄、录音) 采访问题:
答:当时1986年我国地下空间利用重要性凸显,而我们搞得地下空间利用主要是人防工程。美国的明尼苏达大学地下空间利用搞的很红火,他们地下空间是作为资源来开发的。更多的是研究地下空间环境,与地面环境协调,使我们更好的发挥它的价值。我是带着这样的目的来的。看看他们美国的地下空间是怎么做的。我在那边呆的时间也不长。在此期间,我主要是做了两件事。第一是把他们图书馆的书看了一看。看看他们到底是干些什么。另外还包括他们的关于地下空间一些课题和一些专家访谈。在他们的启发之下,我写了一篇上海地下空间开发规划,在杂志上登出来了。现在来看那些东西也是非常原始的。还有一个就是搞好自己的研究,在那边研究反分析。 我觉得出国访问对我打开眼界,结合自己国内的情况学习借鉴国外的经验。
2.我想问您,哪段学习经历或者说哪位老师对您的影响最大? 答:我觉得我们这里的所有老师都挺好的,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特点。我印象中他们讲课讲得好的有孙均院士。他讲的主要是国防工程规划、建设、设计与原理等等……侯先生讲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3.请问您怎么处理好科研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呢? 答:研究主要是根据需要,在那个时候所做的工作跟现在的不一样。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强调理论结合实践。然后我就带同学出去实践,做很多设计工程。那时候老师也不懂,也是边学边用的。我做的比较多也有点成绩的反分析,也是那个时候做的。做过一个地下人防的设计,地下有一万平方米。当时电脑还没普及,都是286电脑,386电脑是很少的,计算很不方便。当时也是试着做,我做了两件事。一是请了地质老师过去看看工程的围岩稳定性问题。然后我自己也找一帮人在哪里搞了一个圆的洞,叫他们把围堰的位移量测一下。我倒过来算它们的荷载。但是当时量测技术不行,仪表也不行。现在研究本身在工程上很大用处,一套理论体系也建立起来。通过检测的结果,反过来计算一些力学参数。当时这条路没人走,现在这个反分析做的很热火。
4.您做过很多科研项目和工程,请问您对那个科研项目或者工程印象最深刻呢? 答:我做的有两个事情印象最深刻。第一个就是反分析,反分析当时国内搞的人还是很少,我们做的跟国际上实际上是同步的,但是我们跟国外交流比较少。他做他们的,我做我们的。建设到了一定阶段,有限元当然是很好,但是有些参数搞不定,计算结果就不敢相信了。后来当然是反分析方法普及,当时最早是地质研究所的老师开始做的。我们这里启动比较早,参加的人比较多,所以发展比较快。第二个花的精力比较多的,就是地下结构抗震,这个是90年代开始的。当时我开始招学生,也想搞点动力问题。神户地震对地下结构的破坏,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上海对这个事情比较注意。我们这边地下空间开发启动比较晚,地铁造好了还没经历地震。还有一个就是地铁是建立在软土层基础之上。上海软土层有两三百米,地震的鞭梢效应比较强。变成了上海地铁结构抗震规范,这在国内外都是没有的。这个项目做了10年,十年磨一剑。
5.请问您对我们学生有哪些建议? 答:多注意与同学之间交流,多查资料。我觉得我们学生应该做自己不会做的事情。一个同学问我说查不到资料,我说你查不到资料就方向就对了,要是你查到资料就不叫创新了。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你要做到某个程度的话,要了解自己的长处,哪些是自己知道的,哪些是自己不懂的。对于不懂的要敢于请教人家。
6.请问您对我们土木院的发展有哪些建议? 答:这些事情还没想过。现在学科发展太快了,原来我们土木工程就三个系的,互相之间研究的东西都互相不了解的。现在系里的很多年轻老师做的很好的。还是要在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做出成就吧。
采访札记 今天是周三,早上没课,正好有时间采访杨教授。在倍感荣幸之余,也感到一点莫名中的缘分。于是,倍加珍惜这次访谈的机会。提前去了岩土楼下,再看看杨教授仅有的介绍。 同行三人来到杨教授办公室门口。门是开着的,杨教授早就在办公室等我们了。我们敲了门,看着杨老满脸慈祥的微笑,说明来意,他连忙让我们坐。可是茶几上有书。办公室凳子也没有,他一脸不好意思的样子。连忙叫隔壁办公是的学生搬几个凳子过来,说完扭过本来不太灵转的身子,去搬茶几上的书。我们当然也不会闲着,赶紧接过他的手,把书搬到窗台前的地上。他还说茶几很脏,要找抹布。正好窗户上有一块,拿过去抹了一下。回到床前放好抹布,转身发现杨教授已经倒好了三杯茶水。 摆好凳子,架好摄像机,采访就这样开始了。我还是很紧张的。生怕出点什么错,尤其是在学术上,怕他看出来我的不学无术。还好我脸皮不是太薄。从话语中,也开得出来老师也挺乐意与我们这些后辈交流。老师总是很耐心的回答每一个问题,生怕我们不满意,生怕我们听不懂。所谓师者,传业授惑解道者也。一脸微笑,一脸慈祥,老师在告诉我们别紧张。做他的学生真幸福。 通过一个小时的交谈,我们对杨老师也有一些了解。外界对他知道的很少,关于他的资料在网上也很难找到。但是学术上,绝对不是默默无闻。国内第一批做反分析的一定知道他的大名。起草编制国内第一本地下建筑结构抗震规范。写过的论文更是不计其数。他一直在工作着,不闻窗外是,一心只放在自己的研究上。这一点值得我们后辈学习。他教育我们,要有创新精神,敢于做别人不做的。 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我们忙着帮他吧办公室恢复原状。之后闲聊了几句,才知道是我导师的导师。当时十分惊讶,一连鞠了好几个躬。之后他还送我们每人一本抗震规范。走之后才想起,那三杯茶水还在办公桌上,半点未减。愧疚了好久。 文/李康彦
|
Copyright © Civil Engineering Academy Museum of Tongji University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史馆
联系电话:021-65989877 邮件:limintj@tongji.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