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史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院史研究  文化研究  教师访谈记录
金国雄老师访谈
发布时间:2012-05-15        浏览次数:1830

 

采访目的

希望能从金国雄教授与同济一同经历的风风雨雨中了解我们的过去,并得到金教授对我们年轻一代的寄语。

采访相关背景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院庆100周年,暨土木工程学院院史馆成立。

采访时间

2012年4月20日星期五

采访地点

同济新村 612-7室

采访对象

金国雄教授,江苏吴江人。l953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测量系。毕业后在广州华南工学院土木系、武汉测绘学院大地测量系、上海同济大学测量系等校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长期从事测量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特别是在大地测量学方面有独 到的见解,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主要著作有《大地测量学》、《控制测量学》。多年来, 在国内外各种杂志上发表学术性论文多篇。

采访形式

现场采访。(DV拍摄、照相)

采访问题

1) 能和我们谈谈您求学以及教学的经历吗?

答:

我50年入学同济测量工程系,一届50名学生。53年毕业后分配到华南工学院测量系,56年合并至武汉大学测量系,任职讲师,主要是大地测量方向。75年调配到上海,同济得知我回上海的消息后邀请我回同济任教。我爱人当时是复旦大学的教授,如果没有回母校同济,我可能会是复旦的英语老师,因为我在华南工学院也教过英语,当时我的英语还不错。

1960年我曾被借调去西藏工作过一年。

同济测量才开始和桥梁是一起的,那时还是李校长。后来和地下系一起成为勘测系,现在成为专门的测量系。同济再测量方面一直在成长,虽然武汉集中了全国测量方面的精英,但我们还是一直在发展。

2) 在同济任教期间,您印象最深的参与的工程项目或者教学活动有哪些?

答:

当年我在同济负责教学时,做得比较多的是开设新的课程,当课程基本确定结构后,第二年便与年轻老师合作,将这门课传递下去,前前后后开设了十多门课。

在课堂上我比较喜欢和学生有充分的交流,一般是前半段讲课,后半段则是和学生进行探讨。学生也比较喜欢这种方式,课堂氛围很活跃,教学效果也好。

八十年代开始接触GPS方面的科技。当时是从外国引入的设备,对于中国来说,还没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很高兴近年来国内已经开始研究北斗系统,这个系统能让我们自给自足。当时最大的困难是相关资料比较难找。要做些前沿的研究,都需要去国外寻找资料。比较可惜的是同济没有参与北斗系统的研究,实际上同济的科研力量很强,没有参与这样的盛事,很可惜。

3) 能否谈谈您当年的一些学生?

答:

长江后浪推前浪,当年的学生如今都已经独当一面了。比如现在测量系的系主任陈义是我当年的研究生;王杰先等,还有一些测绘系的。当年学生比较多,我带不动的时候,我就把学生介绍给学界内的同事,比如中科院等机构。

当年是一个很特殊的时代,学生毕业面临分配。当时我们老师的一些决定甚至能影响学生的一辈子,这种情况下我们做选择时都会争取为学生好。每位同学毕业,我们都必定会和他们所在的单位打招呼,希望同济培养的学子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近年来学校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说,所教授的知识面有些专而不博,类似于苏联的体制,将各个学科分得很细以后,学生的视野就不够开阔,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利的。

4) 您近来有关注同济测绘系的近况吗?

答:

近年来学校的一些事情,系里的领导还是会与我们这批老人打些商量。我们也偶尔可以提出些意见和建议。比如这一次,测量系成立为测量学院,院方希望能举办一次规模盛大的典礼。我觉得这个方式有些劳民伤财,于是委婉地建议将这种仪式改成一次大型学术会议暨学院成立典礼,这样既有学术氛围,又比较体面。

5) 您对在校学习的学生们有什么建议?

答:

作为学生,应该培养自己对专业的热爱的性趣,应该服务人民,为国家建设应该做一些贡献。有机会参与一些实习工作,会对自己的学术研究大有帮助。希望同学们再接再砺,发扬我们同济好的传统,为国家为学校贡献自己的力量。

 

采访札记

对金国雄老师不到两个小时的采访,就让我被金老师的人格所吸引。多年的存养,使金老师如同一块璞玉,温润而内敛,心存善意与敬畏,即使是面对我们后生晚辈也保持这种平易近人的姿态,每表达一个观点也一直是一种交流的风格。

这中平和的处事风格,不仅是表现在说话上,处理各种问题时金老师也能稳重地进行分析。比如在建议学院采取大型学术讨论会代替建院庆典的问题上,金老师就表现出了这种照顾他人感受,曲线救国的思路。不说结果如何,单单是这个过程,就体现着足够的人生智慧——尊重他人,平和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作为教书育人的教授,金老师为学生着想的情怀也让我们感动。当年的峥嵘岁月里,他所执掌的测量系里每位学子的命运都被政治氛围影响。作为学院领导,金老师时刻提醒自己要为自己的学生谋取福利,为他们的前途创造条件。不但在复杂的环境下争取营造稳定的学术氛围,同时也尽力帮助学生摆脱各种负面的政治评价,让他们能顺利找一个好单位。当进入单位工作后,金老师他们还会与用人单位保持联系,确保学生在新环境下的成长。

金老师与他的爱人已回江苏老家养老,心系学校经常还会回来看看,每天过着平淡却很幸福的日子。最好衷心的祝福金老师身体健康长寿,家庭幸福安康。

2012.4.20  李闯 付石峰

 Copyright © Civil Engineering Academy Museum of Tongji University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史馆

 联系电话:021-65989877   邮件:limintj@tongji.edu.cn